这部影片很大的特色就在这儿:节制。不煽情,不泛滥,激起你的心绪却更多更深。但有时它又是恣肆的,日本占领南京的周年庆典上,巨大的“祭”下那段鼓和舞,几乎令人诧异,看得人目瞪口呆。你猜不出陆川为什么放进这个仪式并给了它充分的长度,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段落,这部影片的某种奇异美将极大地减损。它是漂亮的,雄武的,是混杂的,展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展示了军国主义之寐,角川阖眼仰起头的特写,正是影片的开场镜头,为什么?正是在这场仪式之后,角川自杀。
如果说,在《寻枪》中,陆川践行了某种影像风格和叙事节奏;在《可可西里》中,陆川完成了某种情怀与境界的探索;那么经由《南京!南京!》,陆川达到了全面的成熟,一次彻底而饱满的表达。他从容地组合着,有宏大也有细腻,有悲悯也有冷静,将历史题材发挥出现代感。对于那段历史,他抵达了,我们也抵达了。
这是中国电影中稀缺的一张面孔,影像语言,人文手法,思想维度,都呈现出新锐的气息,像一把刀,划开了充斥的世故与媚俗,使真诚和勇敢变成一件很酷的事。
它在邪恶中保持了纯真:角川来到慰安妇的房间,日本女人如同她的名字,是他在那个无法寄托也无法遥望的杀戮世界里的一朵百合花,她温柔地接纳了他,温暖了他。她是他的第一个女人,他发誓要娶她。他遇到小江后,甚至因为长相肖似百合子而不侵犯她。他带给百合子珍贵的家乡特产,她却不再认识他,只认识糖和酒,他痛心极了,他是要她把自己作为一个具体的男人来认识来信任的,而不是作为无数发泄的日本兵的一个来不认识不信任的,而她或许又是不敢信任难以托付的。最终,它在残酷中留下希望:角川自杀,证明了善是存在的,小豆子幸存至今,证明了不灭的火种与奇迹。
或者说,这一次,陆川也彻底而全面地抵达了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