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度出现过“大屠杀神话”的言论,诸如大屠杀从来没有发生过、杀人者没有杀人、牺牲者没有牺牲,等等。2007年,联合国大会在“国际大屠杀纪念日”前一天,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决议,谴责任何否定纳粹大屠杀历史的做法。2008年,另一部集中营题材的影片《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出炉,原著作者约翰·伯恩的创作初衷非常明确:“在一次社交活动上,我看到一个年轻人的手臂纹上了一个纳粹的标记。我问他为什么要纹这个,他的回答是仅仅因为好看,独特。我追问他是否明白其中的意思,他却一脸的茫然。这件事促使我写这本小说,我想我们的社会中,年轻人或许并不明白数十年前的悲剧,我们必须要警醒这一点。”
粗略浏览一下历史你会发现,二战,大屠杀,已然成为世界文学与电影的“源泉”,各个国家各种角度,持久不衰历久弥新。
1948年,《德意志零年》,意大利,也揭开了二战反思零年;
1959年,《广岛之恋》,法国,戛纳电影节国际评委会大奖;
1980年,《铁皮鼓》,德国,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戛纳金棕榈大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81年,《最后一班地铁》,法国,十项法国凯撒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93年,《辛德勒的名单》,美国,奥斯卡最佳影片等7项奖;
1998年,《拯救大兵瑞恩》,美国,奥斯卡最佳导演等5项奖;
1999年,《美丽人生》,意大利,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3项奖;
2001年,《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意大利,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和最佳配乐奖提名;
2003年,《何处是我家》,德国,改编自同名自传小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2003年,《钢琴师》,德国,改编自畅销小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
2005年,《命运无常》,匈牙利,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同名小说;
2006年,《光荣岁月》,阿尔及利亚/比利时/摩洛哥/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2007年,《黑皮书》,荷兰,该国历史上投资最大的影片,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2008年,《伪币制造者》,奥地利,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2008年,《生死朗读》,德国,改编自畅销小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奥斯卡最佳女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