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看伤疤是为了不再受伤。这一点,我认为陆川导演做得不好。败笔出在保护区里100个女子,为了让日本兵不摧毁保护区,自愿去当慰安妇。第一个举手的是妓女江香君,很多评论文章都在写:“江一燕举起的那只手,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我觉得,这句话,很扯。
跟强盗是不能讲逻辑的,日本人是否灭到保护区跟这100个女人是否“献身”没有因果关系,100个女人,如同车轮碾过的尘埃,对日本人的行径,没有任何约束力。强盗贪得无厌的借口,竟被我们渲染成高尚的“献身”。如同完全不对等的猫和老鼠,根本没有谈判的基础,老鼠被吃掉之前的耍弄,做出献身的悲壮感。
当然,在那样的背景下,是必须牺牲掉100个女人的,因为跟强盗的谈判,我们并没有筹码,只有妥协。但是,我很反对,把它包装得那么“高尚”,让人去敬仰。我们这个民族,历来有“牺牲女性”的传统,并习惯了把他包装成“高尚的舍身取义”。
历代的“和亲”,都是让女人去当战争的牺牲品,其实战争不战争,跟那些女人没关系,女人柔弱的身体,被用来保护懦弱的男人和懦弱的民族。而女人又往往被冠上“红颜祸水”的名字,成为战争的替罪羊,比如在马嵬坡被逼死的杨玉环。
当然,陆川作为导演,必须这样拍,他必须给压抑沉重的电影,带来一点高尚的情节,舒缓一下观众紧缩的心灵。好让这部电影,有让人觉得一丝暖意的善的感动。可是这丝感动是用错了地方。
这个名族有一种“活着”的情节,结局为什么要用:“小豆子,现在还活着”,为什么唐先生在被杀之前要一再的强调,“你知道吧,我老婆又怀孕了。”这个民族,对"活着”和“繁衍”,有一股无比顽强的力量。记得电影《芙蓉镇》里面,姜文进监狱前对刘晓庆说:“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得活下去。”而余华的小说,干脆就叫《活着》,张艺谋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很多东西都变了,就《活着》的名字没有变。
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让这个民族对专制、对压迫、对侵略有一种别的民族无法想象的耐受力。民众没有自我意识,可以没有尊严,可以忍受一切,卑微得被踩在泥土里,只要,活着。但是,就是这种“活着”的情节,让这个民族可以绵延几千年不绝,无数次的被侵略、被蹂躏,可是从未被消灭,他可以忍受外来的一切侵略和压迫,但最终他会把外来的东西消化、融合、再次成为主体,繁衍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