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的都跑了,放我们出去!”我对影片的记忆从这里开始。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常挂在老蒋嘴边的话,一次次被他无奈保全的行为击碎。这样一个沉重的题材,一触即痛的民族记忆,他该用什么视角和方式来展开才能表达出一种新的理解?战争中,个体人格往往被湮没在被冠以“国家”、“民族”、“阶级”甚至“异类”等名头之下的“战争人格”之下。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除了悲愤,更多的是屈辱,毕竟这是一国之都,没有经过像样的抵抗就轻言放弃,任自己的子民变成魔鬼刀俎下的鱼肉。对于一个政府来说,是不可原谅的!战争机器制造着源源不断的罪恶和仇恨,如是因循往复陷入死劫。我们痛恨日军在南京所为,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以善良者自居,将自己置于道德审判者的至高点来控诉和谴责---
《南京!南京!》很大胆的一点是,陆川没有按惯例用一条贯穿的个人命运情节线来组织全片,而且用的是一个参战的日本兵角川的视角来审视和判断所发生的一切。这里的主角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座沦陷的城市。这样做的结果是影片的纪实色彩大大增强,但却部分剥夺了观众的观影快感,因为这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情节高潮,节奏缺乏变化,两个小时郁结在观众心中的压抑和绝望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以至于到后来因感官疲惫而产生了一丝麻木,从而削弱了影片本应具有的感染力。
应该说看这样的电影人人都应该是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备的,但看过之后依旧会有难以释怀的压抑。我觉得这部电影可贵的地方不是在于一味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和兽性,它在试图在更深的层次上探讨我们为什么会遭受这样的一场劫难。
日本人也罢,中国人也罢,我们有着同样血腥的记忆,也有着同样嗜血的天性. 记住战争里的罪恶和仇恨,但更应该警惕如何不让它再次发生!时过境迁,我却只听见单纯的指责和伤痕的陈列,却没听到真正的忏悔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