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在拍摄《南京!南京!》时接受采访说:中华民族能历经那么多磨难而没有倒下,这个民族就一定有一种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力量存在。
1937年12月10日,日本军队攻陷唐生智部队看守下的中华门,从这里一路往北开始了三个月的大屠杀。南京沦为人间地狱。
今天的南京更像是一座闲适之都。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在《南京浩劫》中写到,如果她不曾得知南京的暴行,面对这样一个拥挤而繁荣的城市,她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所发生过的一切。
南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城市?你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名词来形容它。但是说完了一想,又全无代表性。那么,用一个小心翼翼的词来描述它:中庸。是的,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无数特征的综合体,却没有哪一种特征可以占绝对的上风。
历史上在南京定都的朝代往往“短命”,即使是明朝,也在燕王迁都之后才有了较为长久的国运。因此,虽然也钦定了“京”的名称,南京却不像北京那样,有着皇城的优越感。它更多的只是一种见证,仿佛一个旁观者,默默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历史的沉痛从来没有在这座城市中被淡忘,却也从来没有让这座城市的人们变得消沉。南京人知道,战争让这座城市承担了太多的苦难,不忘历史,只是为了提醒人们要珍爱和平。
南京在每年的12月13日,城头都会响起警鸣。清明重阳,从雨花台到江东门,每一个无名的纪念碑前都会摆上花圈。南京大屠杀,那墓碑上的300000的数字,已经凝结了我们太多的民族感情。
拉贝从未想成为“救世主”
德国人约翰·拉贝的《拉贝日记》由第三方视角记录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故事。这本书在拉贝1950年去世之后才得以面世。在1937年,他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也用实际的行动救助了许多南京的百姓。拉贝在日记里写到,200名难民像供奉神祗一样尊敬我们。只要我们从他们身边走过,他们就跪下来,让我们难受得不知如何是好。
1937年,开战前夕,国民党高级将领普遍认为南京不好守,淞沪会战后期的国军精锐几近崩溃,无力再战,但事关国都,不抵抗一下实在说不过去。其结果是政府首鼠两端,明知道南京守不住,但还要装饰一下门面,象征性地抵抗。在开战之前,蒋介石夫妇已乘飞机离开南京,当时的南京守将唐生智声称要与首都共存亡,下令封锁南京通往江北的道路,销毁渡船,使得大量平民不能撤离。他在未组织任何撤退的情况下却又下达弃城命令。唐生智背弃了“共存亡”的誓言坐着小船、扔下了城中的十万部队。让这里变成了一座生与死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