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太‘火星’了吧”
至于对自己生活习惯上的指责,“80后”很习惯地用他们擅长的调侃来应对。“爱吃洋快餐”就是其中一条。“出门吃饭,进了个吃不起或者吃了不划算的饭馆都是重大损失。”大学生小赵说,这时候她往往选择一个快餐店,因为味道是熟悉的,价格是统一的。
另一个“爱喝带甜味、瓶装的饮料,不爱喝白开水”的指责遭到了“80后”的取笑:“那是学龄前孩子的天性”、“××山泉有点甜,是算带甜味的瓶装饮料,还是算白水?”
上海的一位编辑黄维嘉在《新京报》发表评论《听一个火星人谈“80后”》,其中提到:简宁的文章在草草地谈论了“花儿”(乐队)事件后,半猜测地得出了一系列“80后”特征,其中包括“他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四十来岁,是现在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第一批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社会群体”,“他们16岁前后有了第一次性经历”,“他们打一出生就有大彩电看”,“他们都深受日本动画片的影响”等等。这些性质都很自然,可一旦作者将狭隘的个人生活史作为一切行为的准绳后,这些行为都成了坏典型,应该被记录在小本子上。老年心态为每个人准备了一个仇恨的小本子,它将个人生活的灾难投射其中,并随时准备将指责无限上纲……
“80后”女生本身就是猎人?
“老”陈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现在在北京某大学读研究生,他还是个青年,但和他的同学相比要年长一些。那些同学多数都是“80后”。但他没有觉得和这群人格格不入。他读研之前在另一所高校里工作过,当了好几年班主任,当时他的学生也都是“80后”。他跟他们打的交道特别多。“我觉得他们和我没有什么太多的不同,相反,校园比年代对他们的影响更大。”老陈说,“他们坚持自我,也有自己的原则。我和他们合作做过研究,大家各自负责自己事情,做好就走。”
老陈过去可不是这么认为的。有位师弟告诉他:“这样对集体有好处,大家工作得都有效率。如果你做完了就去给没做完的帮忙,效率低的人永远也没办法提高自己,一个集体里必然就会出现懒汉。”“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老陈说,“有些人说这个群体太自我,太独,可能是没有了解这代人行事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