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从我第一眼见到我婆婆时,我就没有把她当作我亲妈——我把她当作我的亲奶奶!因为那时我妈还比较年轻,而我婆婆则比我妈大了十多岁,感觉像我的奶奶。这种辈分的错乱感,使我从不忍心顶撞婆婆,对她老人家一直比较尊敬和孝顺。
但是,十几年来,我们婆媳之间的朝夕相处和相互照顾,使我们早已情同母女。我婆婆所给予我的实实在在的支持与帮助远胜于我远在老家的亲妈所能给予我的,而我对婆婆的牵挂与照顾也远胜于对我亲妈。这倒不是说我和我妈之间互不关心,而是距离使然。
一、我的婆婆
(一) 能干又灵巧的婆婆
我的婆婆不是一般的能干。婆婆早年丧母,中年丧夫。在我公公去世后,婆婆独自将五个尚未成年的儿女抚养成人,先后为自己和夫家的五位老人养老送终(按北方农村的风俗,每个老人去世后,除了办丧事,还要过周年和三年),还为三个儿女筹办了像样的婚事。这些事儿光是听一听都觉得不简单,更不可思议的是,操办了这么多大事,婆婆竟然没有欠下别人什么债。每次谈起这些,婆婆都很自豪,因为她为了化解心中的悲痛,整天默默地干活,纺线、刺绣、养鸡、养猪、做衣服卖、帮别人磨面等,虽说赚不了什么大钱,但小钱从来不缺。婆婆总是早早就为孩子们准备好了学费,为的是不让没爹的孩子们受一点儿委屈。所以,直到现在,虽然生活好过了,但婆婆这种闲不住的习惯依然保留了下来。平时我上课忙,都是婆婆帮忙做饭、洗衣、打扫卫生;我只有在寒暑假或周末、节假日等才接手,但往往没做几天,婆婆就又不知不觉得地接过去了。
婆婆还很灵巧。除了做家务,婆婆还到处捡拾周围服装厂丢弃的布料,将一块块废布料做成各式各样的衣裤和鞋子(如图)等。婆婆在家穿的,十有八九都是她自己做的,只有节假日出门游玩,才穿一些买来的衣服。婆婆心慈面善人缘好,周围总有一群老朋友。婆婆不单给自己做,还常给她们做,或教她们怎么做。在婆婆的指点下,有几个阿姨也学会了自己做一些简单的衣服。在我家的小阳台上,经常可见阿姨们在谈笑打趣中做衣服的情形。婆婆的手巧不光表现在布艺上,还表现在面艺上。每逢节假日,婆婆都变着花样做面食,尤其是春节做的各种生肖面艺,真正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可惜忘记拍照留念)。
(二)没有文化却堪为我师的婆婆
婆婆没有多少文化,识不了几个大字,对洋人的东西总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每次想吃麦当劳却总说不清楚“麦当劳”这三个字,发出来的音模模糊糊,让人听来听去怎么都像是在说“卖樟脑”或“卖蟑螂”。后来,我们一听到类似发音就明白了,赶紧打断她说:“知道了,快别说了,再说就没胃口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