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盛行悬棺葬的四川珙县,传说是神鹰变成黑衣力士用手托举升上陡壁。三峡附近则传说:“昔人于江上斗龙船,忽飞起置今处”,说是自己飞上去。广西则记载:“人谓神巫有奇术,能将棺木深夜飞升……”
宋《太平广记》记武夷:“或风雨之夕,闻人马箫管之声,及明,则有棺椁在悬崖之上。”
这些故事,其实都是人们对这个千古之谜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的附会。传说毕竟只是传说,它代替不了事实,也代替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
严峻的生活,强悍的习性,独特的信仰,再加上他们的勇敢和智慧,武夷族的先人为了让死者享受永久的冥福,他们在峰峦沟壑间,举行了一次又一次隆重的葬礼,在武夷山上留下了这些永恒的祭奠。所有放置船棺的洞穴,上到峰顶,下至崖谷,都至少有数十米之遥,而所处的峭壁大多丰上敛下,而今人们根本就无法攀援。武夷族先人是用什么方法将船棺放进岩洞之中的呢?
有人根据明代的记载,如张富郎由岩顶缒险而下,提出可能是从岩顶将棺木悬吊垂下至洞穴后,将棺柩移入的。如唐以前的五溪蛮,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但三四千年前人类还未发明使用辘轳等机械,船棺仅长就近五米,形体巨大,难以控制,有的岩石突出,会将船棺撞毁,何况有的山峰本身就无法攀登。

是否可能架栈道将船棺移入呢?武夷山自古就有许多飞阁栈道的记载,虽然架设栈道的工程量浩大,但武夷悬崖多是单独成峰,突兀峭拔,无缓坡可供架设。有人发现在某些峭壁间似有插孔为栈的痕迹,但考古工作者利用现代化工具在白岩考察二号船棺时,曾仔细观察过,在丰上敛下的白岩峭壁间绝无栈道痕迹。
那么,是否可能用搭设台架的方法升置船棺呢?因为广西有这样的先例:“土酋威尊无上,殚民之力,筑土为台,运棺其中,事后台卸土撤,而棺乃独立岩际。”姑不论搭设三五十米的台架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而四曲大藏峰之金鸡洞,下临巨潭(据云,深约40米),水流萦回,台架又何处可搭呢?
也有人提出“可能使用提升式的方法”。且不论由山顶至山谷底常有一二百米之巨,难以操纵。1989年,同济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与有关部门合作,在贵溪尝试过用这种方法吊装船棺,却也不得不使用机械,甚至还使用了润滑油,才终于完成这个试验。他们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条件为基础设计,如果由此推前一千多年呢?也只有徒唤奈何。依当时的技术条件,在复杂的峰岩洞壑中,仅用绳子牵拽,是无法完成船棺安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