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于大声说,我是‘剩女’——当然,这多少显得有点无聊。与家人、热心的同事和同样单着却总有些许看不惯我们的男青年理解的有所出入,大多数像我这样的大龄单身女青年其实没他们想的那么慌张。成长环境教育了我们,婚姻不是把自己像麻袋一样扔到某个男人身上,然后任他背着四处走。相反,婚姻这种双驱型动力车,往往需要你付出与另一半同样甚至更多。既然如此,我还慌什么?”
——一个“剩女”的BLOG
何谓“剩女”?所谓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部哈姆雷特,“剩下”与否实在有很多定义方法,就如同市面上被选的基金一样,同一只基金可能被称为股票基金、指数基金或是被动投资型基金。不同的分类方法能筛选出不同风格的女性。《钱经》根据一个小范围的调查问卷,把本篇所谈及的“剩女”定位在城市中、超过25周岁、不反对婚姻却无法进入婚姻状态的职业女性上。
社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城市化把人类从体力劳动中释放出来,依靠头脑生存让两性在社会竞争中的差异性缩小,当女性发现独身的成本和婚姻的成本类似或是更低的时候,她们就可能倾向于选择单身,这就造成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单身女性比例日益增加的现状。一项研究显示,越来越多的都市适龄人口选择暂时或永久单身——广东省人口和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的一份报告显示,该省25岁及以上未婚人口达到2063万,单身率为31.9%,5年前这个数据是29.9%,10年前是23.8%。
观察身边的女单身,我们似乎更容易称她们为“3S女人”:Single(单身)、Seventies(大多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Stuck(被卡住了),她们感情虽然暂时荒芜,但事业或人生已有所收成。究竟是什么“卡”住了这一批女性?《钱经》为此进行了一个小型的调查并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分析,为“剩女”规划单身生活,不论她们最后的选择是“卡并快乐着”抑或随时准备“通过安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