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之前有过几部。限于当时的投资规模,故事还算完整,但艺术旨趣上差强人意。这一公共题材驾驭难度很大,挑战更大。
电影《南京!南京!》的故事与人物设置:截取/改造了《外国传教士日记》、小说《金陵十三钗》的内容。当然,我对那段历史没有读更多的史料,这里就不好多讲了。
该片引发我的第一个联想,是日本电影《裸岛》(新藤兼人执导,1960年上映)。黑白片《裸岛》,没有对白。演员通过一串串简短有力的动作,反映人物个性,使影片拥有难以名状的沉重感。
秦岚(主演)在《南京!南京!》中饰演了唐夫人。台词极少,但肢体语言精准到位。当她目睹日军残酷的将自己的女儿(大约5、6岁)直接从顶楼窗户扔下摔死时,她忽的一下,重重的昏倒在地——如同《裸岛》中丈夫见妻子打翻了水桶后,遂一记耳光,妻子倒地。
有人讲:沉默是最有力的反抗。这句话放在上两场的规定情景下,就十分经不起推敲了。面对生死,沉默的有力更是一种苍白。
曾有报道称:陆川看过秦岚曾经出演的某片,被她的“眼神”所打动——秦岚成了该片第一个确定的演员…几乎零片酬出演。
从这一点来看,陆川和秦岚都有某种自觉不自觉的“开窍”。我想陆川也一定深谙世界电影大师布莱松【法】经常强调的:“最看重模特儿(演员),喷射的眼神和手”.《南京!南京!》里,陆川和秦岚都谨慎的实践了这点。
秦岚她披着一头卷发偶一回眸;盯着麻将俏皮的眼;盼望妹妹归来含泪的眼;诀别丈夫哭红的眼…无需语言,仅仅是眼神则把此情此景此表现的淋漓尽致。
大银幕钟情于眼神。如梁朝伟、如罗伯特德尼罗、如伊斯特伍德…
秦岚她紧紧拥抱找日军“想办法”的丈夫的手;接过丈夫戒指的手;车中抚摸隆起的小腹的手;紧抓铁丝网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