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降中日文化间的难于互释,其实在世界上能找到另两个样本,即当年的犹太文化和德意志文化,现在的阿拉伯文化和犹太文化。陆川的这种角度转换,设身处地甚至处心积虑的解画,决不可能打穿中日之间那一堵又高又厚的墙,甚至可能因子弹“反弹”自伤。中国跟越南、韩国可以“互释”,尽管也发生过战争,但毕竟晚近都被奴役被侵略,有共同语言,中日之间的强行“互释”会因落差巨大而显得不伦不类。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一直觉得战争的残暴跟民族性无本质联系,大和民族的那些让人罄竹难书的恶行,好几百年前铁木真们也曾干过,把民族图腾符号化显得吊诡,把这些比较量化也并无意义。
《南京!南京!》在这样追求享乐跟物质的时代,还是值得所有中国人发自内心尊敬。这一长段黑白影像,凝聚了那么多台前幕后人员的心血,因此,我并不想通过这篇小文来引导大家陷入跟我一样的复杂思绪中。看惯了彩色照片的斑斓,花两个多小时沉浸在那段不该忘却的痛史里,是每个国人该上的一课,何况,这些斑驳的胶片是那么地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