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很多人在《南京!南京!》里依然只感受到中国人的“窝囊”与“无力”,这种“窝囊”感其实是陆川试图在影片里颠覆的,他用了以陆健雄、小豆子为代表的抵抗军作“自我挽救”的代表,并试图消弭“拉贝是唯一拯救者”的“偏门”舆论,不过这种颠覆力度有限,难以给观众持续、深刻印象,压倒一切的还是侵略者的嚣张。《南京!南京》虽然在技术、观念环节有进步,但在表现国民党军抵抗方面分量还嫌轻,1:9,抵抗是很小一部分,导致全片的震撼路向跟过去基本同质。描写了,仅是点缀,这或许便是历史真相,但军人的精气神对比,让人痛感“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虽哀其不幸,亦怒其不争。我可以作以下大胆设想,如果抵抗军在被俘后的反抗更剧烈,更壮烈,军人与平民在面对暴力时的极端反差应对,将使观众的观感跟前面几部明显区隔开,这会增强《南京!南京》感染力,抬高观众印象分。
全片以日本士兵角川为主叙事角度以及最后十几分钟的戏,是《南京!南京》最大争议之处。坦白说,我支持陆川的尝试,也钦佩他的勇气,他试图站在一个尽可能中立的角度看待这场屠杀。但矛盾在于陆川大胆采用的这种跨文化“互释”(即站在异质文化立场进行客观阐释),面对的是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这两种貌似接近内核却差别巨大的对象。方式合适,对象不合适。换言之,中国导演陆川站在日本某个厌战个体的角度进行阐释,其实永远也接触不到日本文化的本质。同理,片尾的日本式祭祀乃至角川开枪自尽也并不能合理解释日军残暴的来由,反因陌生而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