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5月13日,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扮演者、年仅42岁的陈晓旭因乳腺癌。
离开人世。在为“黛玉”芳华早逝而扼腕叹息的同时,残害“黛玉”的“元凶”———乳腺癌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我国,十年来京、沪、深等大城市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乳腺癌已取代宫颈癌成为女性第一高发的恶性肿瘤。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乳腺科副主任廖宁说,一方面乳腺癌呈高发趋势,另一方面,大部分市民对乳腺癌还没有科学、正确的认识。她强调,走出对乳腺癌认识的三个误区,将是防止更多悲剧发生的关键。
误区1:不重视、不参与乳腺普查
在西方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以乳腺钼靶X光拍片为主要方法的乳腺普查。西方国家乳腺普查研究后发现:普查3-4年后,乳腺癌死亡率开始下降,7年后可下降40%;在平均随访12.7年后,40-49岁人群的乳腺癌死亡率下降18%。在美国,经过乳腺普查,超过八成的乳腺癌患者发现时处于早期。但在我国,却是超过八成的乳腺癌患者发现时已到中晚期。走出不重视、不参与乳腺普查的误区,是做到乳腺癌早发现、早治疗的关键。
廖宁说,根据1997年美国癌症协会制定的乳腺普查推广原则,18-39岁的女性,每月应进行一次乳房的自我检查,1年进行1次临床体检;40-49岁的女性,应每年进行1次临床体检和乳腺X线检查,高危妇女应向医生咨询:是否需要在40岁前开始普查,40-49岁时进行乳腺X线检查的间期是否要缩短;而50岁以上的女性,则要每年1次临床体检和乳腺X线检查,每月1次乳房自我检查。
传统概念上,人们往往以“乳房肿块”作为诊断乳腺癌的首要体征,但当患者出现可触及的肿块时,这时的乳腺癌往往已到中、晚期了。因此,廖宁强调,以“摸”或“看”的方式进行乳腺检查虽有一定作用,但只依靠这种方式往往会让早期乳腺癌成为“漏网之鱼”,乳腺癌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影像学的检查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