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世界的成人,内心世界的孩子
在一次治疗中,有这样一个练习:两人一组,A说“我看见了你的眼睛……”,B来猜A想说的下半句话是什么。这是一个沟通技巧的练习,由此来判断每个人在沟通过程中对自己和对别人的了解程度。
我的搭档是一个30多岁的成功男士,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令许多同龄人羡慕。整个练习过程中,他似乎有一些紧张,当我看着他的眼睛说:“我看见了你的眼睛……”“我的眼睛长得不够好看。”他马上说。我笑着摇摇头。“我看别人的眼神不够有礼貌。”我又笑着摇摇头。此时他真的有点紧张了,忍了很久终于说道:“那……是我的眼神有点儿凶,还是没有看着你说话?”
我有点儿难过,不想再让他猜了,因为我想说的那句话仅仅是“你冷漠的眼神背后有着一种热情”,当我说完这句话后,他的眼圈一下子红了。过了一会儿,他轻轻地点了点头,说了句“谢谢”。
我不知道是什么让这个成功男人拥有这么低的自我认同感,为什么对自身这么没有信心。谈论自己的事业时看上去是那么的成熟、智慧,但内心对自己却是如此地没有底气。在后来的不断了解中,我获得了答案。
他从小成长在父母的吵骂声中。母亲总是认为父亲窝囊,没本事,一无是处,还总是花心,为此母亲经常和父亲吵架。当然,母亲也常拿他出气,认为他与父亲如出一辙,一样笨,将来一样没出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一方面,他从小学习很努力,不想让母亲看不起自己,不希望别人小看自己,似乎要向母亲证明自己不是她说的那样;另一方面,不管他学习成绩多么优秀,他还是隐隐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学,因为自己的父亲就不行,因为母亲都说自己不行。但要命的是,不管自己学习多么刻苦,都不能改变母亲对自己的羞辱。他就如同父亲的替身,成为了母亲的宣泄对象。
在家庭中,他父亲是个讨好型的人,而母亲是个指责型的人。那种长年的指责、抱怨,甚至羞辱,都让他对家庭有着一种恐惧和厌恶。但同时,他内心又是多么渴望父母能够牵手相爱,自己能够在爱的环境中生活。他一直生活在这种矛盾当中。
大学毕业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干,在事业上打拼出一片天地,很快有了自己的事业,做了老板,在社会上也算得上是一位成功人士。原以为这样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就可以改变母亲对自己的看法了,就可以自信地说:“我是可以的。”在同事、朋友面前,他显得自信而有力,他也很享受这种感觉。但私底下,他的一些感受是别人根本无法理解的,连他自己也无法琢磨明白。
与他分享这一切的时候,我觉得似乎是在说我自己,或者在说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我们的成长之中,我们又获得了多少认同呢?我们从来没有听父母对我们说:“我爱你,无论你怎样,你在我的眼里都是最棒的,我都爱你,我为你感到骄傲,你也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我们时常听到的是:“你这样不好,你那样不行;你应该这样做,你应该那样做;你这个笨家伙,你这个讨厌的东西,我为什么要生下你;你那副样子能够干什么?你要是像人家××就好了……”
就是这样的一种环境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在成人眼里,总是那么渺小,总是那样被忽略,更别说尊重了,让我们无法看清楚自己。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内心给自己下了一个结论:我们是不好的,我们是低贱的,我们是没有价值的!
负信息就这样一直伴随着我们,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干什么事情,无论我们长到多大,我们总是很担忧:我会干好吗?我可以吗?我看是不行。我们容易沮丧,容易抱怨,我们的内心虚弱得没有办法关注我们的孩子、照顾我们自己的生活,因为我们是不好的。而这种心态恰恰影响着我们的事业,影响着我们的家庭,影响着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