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阿琳相比,同样作为80后的媳妇,严丽的态度要强势得多。
严丽的婆婆退休前是一位机关干部,做什么事情都井井有条。儿子结婚后,小两口搬了出去。婆婆显然不放心媳妇对儿子的照顾,于是隔三岔五到小两口家中做饭,还帮着整理房间。最多的一次,婆婆一天里打了12个电话来,不断地问长问短。
从小一向独立的严丽,觉得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干扰。于是,她向婆婆挂起了“免战牌”,不让婆婆跨进自己的小屋。同时,她还跟老公约定,一个月只回婆婆家一次。严丽说:“我这样做,是为了避开婆婆的唠叨,让老公多些阳刚气,少些孩子气。如果老公总在婆婆的呵护下生活,他怎么能独自撑起一个家呢?”
婆婆希望维持一贯的生活常态,让儿子始终处于自己的保护之下;媳妇却想建立小家庭的新秩序,成为家中独一无二的主妇。两个女人之间的战争就这样一触即发。
婆婆———
“说她是为了她好”
出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婆婆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特点:吃苦耐劳,生活节俭,讲究奉献,几乎没有业余爱好,以家庭为生活重心。所以,她们对于个性张扬、追求享受的80后媳妇,实在有一些看不惯的地方。
首先是生活自理能力。林女士的儿子3个月前刚结婚,媳妇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没做过家务。而林女士认为,为人妻子一定要会做家务,这是贤妻良母的必要条件。于是刚开始的日子,林女士做家务时总让媳妇在一旁看着,并嘱咐她说:“我不能总帮你们收拾屋子,你要学会自己做家务。”可媳妇认为雇个钟点工来做家务更省事。碍于婆婆的面子,她开始还虚心看着,后来就索性不按时回家,我行我素了。林女士为此埋怨道:“我们说她还不是为了她好?不就是想让他们的小日子过得更好吗?”
其次是金钱观念。李阿姨的媳妇自小家境优越,习惯于大手大脚地花钱,属于“月光族”。每次逛商场,她总是少则上百、多则上千地买衣物。李阿姨节俭惯了,认为媳妇消费太过离谱,于是总是唠叨:“女孩子是爱美,但花钱也得有节制,便宜衣服不一定就不好。”媳妇嫌婆婆唠叨,从此买了衣服再不声张,把标签剪掉再偷偷拿回家。
最后是关于第三代的教育。在婆婆眼里,刚生了孩子的媳妇是最难伺候的,马女士就这样诉苦说:“你要是给她自由,她到处说你不帮忙;你要是关心多了,她还闹脾气,说是把她养得那么胖。”在第三代的教育问题上,婆媳之间的分歧就更大了。80后媳妇认为,现在的社会竞争太激烈,孩子一定要从小开始学习各种技能;而婆婆不高兴了,对儿子小时候也没花这么多心思,他不是一样长到这么大了吗?虽然矛盾的焦点在孩子身上,但无疑成了婆媳矛盾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