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同仁如是说
看完《南京!南京》已经两个星期,我还能清晰地记起片中许多张面孔和表情,感受到受残害者生存和幸福的天赋权利被剥夺的苦痛。对比这几年中国大片中高高在上的“王”、“大将军”和草芥般面孔模糊死不足惜的普通民众,我愿给《南京!南京!》投上一张肯定票。整部影片里最令我震撼的场面,不是屠杀、强暴或反抗,而是日本兵祭祀死者的那一幕。陆川说为拍片搜寻史料,南京城的死难将士一共只找到三个名字,更不用说普通百姓。南京大屠杀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不是一个空洞的30万人的数字,不是空洞的咒骂和仇恨。我们欠自己的死难者一个仪式,一个庄严的告慰,对他们生命和姓名的铭记。如果,一部分中国观众在看完片后能向天上的死难者鞠一个躬,在心里赋予他们尊严,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所在。——王赞媚
从电影院出来,我觉得这电影挺好的,心情却难以描述。不想直接打车回家,走到车站坐公交车,再转车,然后再步行……甚至希望电影院可以离家再远一点,让我再走一走,可以再缓一缓内心复杂的情绪。快到家的时候,觉得眼前的生活充满不真实感,那些黑白画面竟然还在回放,我努力把自己拉回彩色的世界,看看路边的灯火,闪着爱与力量。——彭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