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峨眉宝光”驰名古今中外,佛教的渲染更使其富有传奇色彩和神秘感,吸引着无数的好奇者前去探寻。
赖比星说,“宝光”呈现所需的客观条件其实并不苛刻,只要有光源和云雾,观测者介入光源和云雾其间,三者位于一条直线上,观测者就有可能看到宝光环在云雾上显现。这个宝光环红光圈在外,紫光圈在里,其相应的光圈介于红、紫光圈之间,具体排列从外到内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宝光环中间的“佛”(人影)其实就是观测者自己的影子。
用光学的知识解释,就是光源(通常为太阳光)从观察者身后射来,在穿过无数组前后两个薄层的云雾滴时,其间的前一个云雾滴层对入射阳光产生分光作用,后一个云雾滴层则对被分离出的彩色光产生反射作用。
反射光向太阳一侧散开或汇聚,任一个迎接那些汇聚而来的光线的着眼点(即站在太阳和云雾之间的人),都可见到略有差异的环形彩色光象,这就是宝光。
赖比星说,只要光照较强,云雾滴半径较小,大小均一,一般都可见到多个光环明亮程度不同,但色彩排列顺序相同的“宝光”,一般都为4圈,因最外层的第4个光环圈光强过弱,通常情况下即使出现,人眼亦难于分辨。
专家指出,敦煌的“状有千佛”实为人影在云雾中交互放射形成的多重影像。
赖比星告诉记者,事实上,宝光在给人以美好感受的同时,还因投射入光环的人影(“幻影”)产生不同寻常的变形能给人以一种扑朔迷离的神秘感,而乐僔和尚所见的“金光”“状如千佛”正与此有密切关系。
赖比星说,为弄清宝光及其中所谓“幻影”实际呈现的情形,他曾多次前往峨眉山、黄山等地进行实地考察。
1999年12月22日,他首次在峨眉山目击宝光之时正值隆冬,云雾顶部高度在约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基本维持,始终徘徊在金顶舍身崖下不远处的山谷中,使他有机会对宝光及其中的“幻影”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他对宝光挥手时发现,由于有淡淡的云雾弥漫于人体四周至光环间,致使所见自身身影不再是平时所见的一对一的二维平面剪影式模样,而成为交互变动的多重立体形式。
其实,宝光环中“幻影”的形成原理与月食产生过程中阴影的形成原理十分相似,当人与宝光环距离较近时,在光环中除了可见人们熟悉的自身影子即本影外,还有平常不为人们认识和注意的半影及“虚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