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医护人员告知患者的病情需讲一定的方法。有经验的医生会采用分阶段告知的方法。每个阶段告知患者哪些情况,告知病情应留有余地,让患者有一个逐渐接受现实的机会,然后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逐步深入,避免给患者过于肯定的预后不良的结论,尽可能给患者以希望,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演变有规律可循
调查表明,肿瘤病人中约有66%患抑郁症,10%患神经衰弱症,8%患强迫症。抑郁、焦虑、厌食等心理问题在肿瘤病人中相当普遍,其中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病率较高。
一般说来,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演变有规律可循。
没有确诊之前,恐惧和急于证实的心理占主导。焦虑、不安情绪为基本表现。发现不好的“苗头”奔走于多家医院之间,检查确诊,特别希望虚惊一场,但心怀巨大恐惧。心理相当矛盾,睡不好、吃不好、精神不好,有可能使病情加重。
一旦确诊,初期表现为恐惧、回避、否定的心理特征。患者当知道自己得的是癌症时,立即表现面色苍白、恐惧不安,当从恐惧心态平静后开始怀疑诊断正确与否,患者坐卧不安,要求多次检查确认。当病人明确自己患的是癌症时会变得愤怒沮丧、悲观绝望、精神完全崩溃,病情急剧恶化。随着时间推移,情绪开始慢慢平静,长时期表现抑郁和悲伤。
卞清涛说:“任何一个人一旦被确诊为癌症,在心理上都将承受着巨大压力,会发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均正常。帮助患者一个总的原则,尽量疏导这些心理反应,迅速度过,而不是将这些心理反应堵住,堵也是堵不住的。”
患友之间的心灵互助最有效
据了解,许多治疗癌症的医生对于癌症患者心理疏导并不理想。只是笼统地鼓励癌患者“要乐观,别紧张”,收效并不大。恰如一位正在治疗的患者所说:“所有的人都劝我要乐观,别紧张,可是看身边的患者一个个离去,我能不紧张吗?”
卞清涛说:“好比是患了癌症的人在河里,医生和家属在岸上,医生和家属的话无论多么正确,对于患癌症的人都不能感同身受。那些"抗癌明星"的话或是患着一样的病友互相鼓励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