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里有个名词叫“working poor”,“穷忙族”就是来源于这个词汇的。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欧美国家里,欧盟曾对其下过这样的定义“有工作却入不敷出,甚至沦落到贫穷线以下的受雇者。”其实就是指经常加班加点地工作,牺牲了休息日却总也得不到加薪,不仅没有能力购置家产,甚至还要担忧养老金问题的那些人们。
随着逐渐壮大的“穷忙”队伍,“穷忙族”定义的标准也更具体了一些,一般定义为“每周工作时间高于社会平均工作时间,收入低于全体平均标准60%以下的人群。”但是今天所讲的“穷忙族”已经超出了定义所涵盖的范围,“穷忙族”不再单单指因薪水少而穷忙的人,那些为了填补空虚生活而大肆花费,为了花费而重返空虚的“穷忙”人群,也被认为是“穷忙”一族。也就是说,“穷忙族”不一定就是指失业者或者低收入在职者,也可能是身兼数职的高薪白领,有很多全职的高薪受雇者也可能沦为既忙又穷的工作穷人。这些人或者为了养家糊口,或者为了追慕虚荣、满足消费的欲望,而牺牲了自我提升的投资甚至身体健康。结果,“穷忙”使他们的脑力退化速度越来越快,竞争力越来越弱,于是便形成了一个怪圈,让陷进去的人们越来越不能自拔。
在日本,把“穷忙族”翻译成“勤劳贫困层”或“工作贫困层”,目前日本已经有将近400万的家庭处于这种状态。中国台湾的“穷忙族”也已日渐成形,人数不断增多。但“穷忙族”的源头并不是日本或者中国台湾,而是从欧洲传到日本,由日本再传到韩国、中国的。虽然中国“穷忙”的人数较多,但是“穷忙族”这个词汇还是比较前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