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力寻找情绪体验的机会一是多想想你所从事的事业,时时不忘创新,做出新的成绩,跃上新的台阶;再者要关心他人,与亲朋、同事同甘共苦,无论悲欢、离合,都是对心理的撼动,它会使人头脑清醒,心胸开阔;三是多参加公益活动,乐善好施,为子孙造福。最好是学会一门艺术,无论唱歌弹琴,写作绘画,集邮藏币,都会使你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产生新的追求,在你的爱好之中寻找乐趣。
保护心理宁静面对大量的信息不要紧张不安、焦急烦躁。手足无措,保持心情宁静,学会吸收现代科学信息的方法,提高应变能力。最后,要尽量多地设想出获取它们的可行途径,并选择一个最佳方案行动,从而减轻个人的心理负担,又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适当变换环境一个人在一个缺乏竞争的环境里容易滋生惰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过于安逸的环境反而更易引发心理失衡。而新的环境,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生活,可激发人的潜能与活力,变换环境进而变换心境,使自己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避免心理失衡。
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要根据社会的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使之更符合社会规范。要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成功与失败。这样,就可以减少心理失衡。
年轻人失眠多由心理引起
近三年来,心理医院热线平均每年接到有近千通以失眠为首要原因的电话咨询,而在其他心理精神疾病咨询中,八成多的个案同时伴有失眠症状。在近日举行的世界睡眠日专家论坛上,专家表示,睡眠问题已经演变为“悄然扩散的流行病”,成为了一个毋庸置疑的大众问题。
睡眠问题呈现“一高三低”现状
专家认为,睡眠问题不单是临床医学问题,还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我国呈现出“一高三低”的情况:睡眠疾病发病率高、就诊率低、治疗率低、治愈率更低。同时他表示,如今的失眠人群越来越年轻化,很多在校大学生和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都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应该引起社会重视。
“老年人的失眠多是由躯体引起,而青年人的失眠则多数由心理引起。”专家分析道。
在睡觉之前最好不要思索文章,不要思考问题或者打电话讨论工作。专家建议:如果失眠情况每周达到3次或者持续失眠时间达到1个月之久的,应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