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调查:“毕婚族”是非主流
根据一项有关“毕婚族”的调查显示,59.3%的人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当“毕婚族”。而记者走访广州高校发现,多数人认为“毕婚族”不是主流现象,但大家也都理解“毕婚族”的选择。华师教育心理系大三学生陈文瑾说:“我觉得蛮正常的啊!婚姻大事也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没有谁规定一定要以事业为重。”她自身也并不反对当“毕婚族”,“一切随缘,认清自己的方向,便可以了。”
华农动物科学专业的李丙华则说:“只要家里经济允许,可以理解他们的做法,毕竟结婚后可以更尽心搞自己的事业。”对于是否有可能“毕婚”?他表示,“不会,因为我还没有赚到足够的钱来维持一个家。”经济基础是婚姻一个基本保障,这也是受访学生中的一个共识。
此外,有观点认为婚姻是个人的事情,与时间无关,更不应该划分群体。“我对任何‘族’都没兴趣,尤其涉及婚姻问题上。婚姻是极其个人化的事情,每个人的感情不一样,对待婚姻也是不一样的。我不反对因为爱情而马上结婚,但这与‘毕婚’无关。”华工新闻学院青年教师陈娟向记者表示。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苏宏元副教授认为“毕婚族”出现与社会变化有关,他说,不能批判“毕婚族”的选择是轻率的,毕竟那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决定。
专家观点:参差百态才是幸福之源
尽管在采访中专家们有一个普遍共识:结婚还是不宜过早。在22岁、23岁的时候,应该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事业上,对自己的人生有个规划,待到思想相对成熟的时候再结婚,不失为一种对婚姻更加负责任的态度。但是,专家们对于“毕婚”现象的出现还是持一种肯定的态度。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袁忠教授认为“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对待“毕婚族”,他说:“旁人要以平静的心态来视之,基本的态度应该是发出一声‘哦’,而不是叫出一声‘啊’。观念多元开放就是一个成熟社会的标志之一。首先我们要做的是祝福他们,然后要他们再多想想,问他们能否承受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