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算下来,每人每天吃进去上百种食品添加剂,而这只是个基本数量。
添加剂并非“非法添加物”
在《食品安全法》中,是这样定义食品添加剂的:“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但这些化学物质往往被我们误解为就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等,因此有专家认为“食品添加剂为非法添加物背了黑锅”。实际上,对于加工食品来说,很多食品添加剂必不可少,例如低盐酱菜和酱油中的防腐剂,方便面和各种曲奇点心等中的抗氧化剂,还有防止面包长霉的丙酸盐,等等。
大规模的现代食品工业,就是建立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上的。如果真的不加入食品添加剂,只怕大部分加工食品都会变得难看、难吃、难以保存。
在专家看来,中国对食品添加剂的规定还是较为保守的,也是安全的。任何一个国家对添加剂的使用都有严格规定,实行的是允许使用名单制度,我国也不例外。很多在美国被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并没有出现在中国的名单上。与欧美等国相比,亚洲人对食品添加剂的担忧强烈得多。亚洲食品信息中心曾对包括中国、印尼、泰国等国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人认为食品添加剂是最大或是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但在欧美等国,这种担忧根本不存在。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中国百姓对食品添加剂如此担心呢?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一是媒体报道中炒作的负面新闻太多,例如称“糖精有毒”等,媒体从业者本身也存在误将“非法添加物”等同于食品添加剂的问题;二是部分企业为迎合消费者心理,打出本产品“不含任何添加剂”、“无防腐剂、色素”的幌子迷惑老百姓,让人误以为这些东西对人体有害;三是政府、专家对添加剂负面信息的解释力度不够。如果出了问题,哪怕不是食品添加剂的错,至少得向公众解释10遍才会有效,但我们有时连一遍都做不到。
不过,我还要说的是,虽然说中国食品添加剂没出人命,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最保守估计,我国约有50万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其中大多数是小型企业,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超范围或超量使用的问题。